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条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就是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习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指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重要意义△◆。
完善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好的作风,就容易导致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无法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就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因此,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必须完善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这一机制◆,要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做到一丝都不放松、一刻都不停顿,以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拜人民为师。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从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从新时代“枫桥经验=●•”到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从浙江“最多跑一次”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自觉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
对群众有感情。习指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深刻认识到,党的生命来自群众=★•,党的发展依靠群众,党的活力迸发于群众,党的壮大得益于群众。必须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处处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如一地对群众饱含深情▼…、倾注真情,永远保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对群众有感情,也是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有效方法=。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始终以高度的情感自觉和务实行动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搭建起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心灵与情感交融的桥梁,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新征程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唯有满怀真情对待群众,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同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得到群众的支持。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踊跃支前用小推车推出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无数民众投身建设奉献汗水与智慧■-,都彰显着人民的伟力。习强调,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前进道路上,只有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不断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局面•◆●。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指为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而进行的系统化制度化的设计和建设,其功能在于把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对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形成长期有效科学的管理架构。
完善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是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完善这一机制,必须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意,真正搞清楚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为民情怀增进“鱼水情”。
贯彻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内在要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就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新征程上,只有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才能永葆性质宗旨本色。
完善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贯做法和宝贵经验。完善这一机制,必须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通过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牢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必须把为民办事与提升机关效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完善防止和官僚主义的长效机制。和官僚主义的共同特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重痕不重绩,不顾群众呼声和利益,阻碍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完善这一机制,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把抓的方向★△、干的成效聚焦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不搞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切实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当好人民公仆。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当好人民公仆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要求★◆▼。习指出,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只有强化公仆意识,牢记党的宗旨,才能正确对待人民群众。要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以为民底色铸就公仆本色。